同位素示踪团队,属河南省科技型创新团队,汇聚了辐射化学、核科学技术、材料学、地质、测井等多学科人才,建立了一支多学科协同创新的研究队伍。团队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6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6人,博士4人、硕士5人,中级职称12人。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7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3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30余年来,一直专注于油气田注水井放射性伽马测井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1986年,开始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在石油测井中的应用研究。1994年,《放射性同位素小球制备及其在石油测井中的应用》成果被评为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Ⅱ型131钡同位素石油测井用小球产品的开发与研究》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环保型113m铟同位素示踪剂及石油测井应用》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2年,《同位素石油测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开发出固体、水剂和油剂三大类共20多个品种的同位素示踪剂系列产品,其中将胶囊引入进放射性示踪产品中的创举更是赢得了油田市场和好评。目前,提供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技术产品主要有:① 放射性碘-131固体示踪剂;② 水性液体示踪剂;③疏水液体示踪剂;④ 氮气监测示踪剂;⑤ 胶囊示踪剂。产品在大庆、长庆、大港、胜利、青海等全国各大油田已被广泛应用,国内市场占比约70%,在国内核测井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近年来,围绕国家压裂示踪测井需求,实现团队从放射性向非放射性产品技术研究上的战略转移,联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油田单位开展非放射性示踪压裂技术攻关,并开发出系列含高中子俘获截面元素非放射性压裂裂缝监测用示踪陶粒。2024年5月,大庆油田采用团队研发的示踪陶粒产品在川渝地区平页1井开展了压裂裂缝示踪技术试验,成功获取到压裂裂缝缝高等井下信息,达到预期测井效果。该次测试是国内第一次成功进行的油气压裂裂缝中子示踪测井技术实验,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该技术上的垄断,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团队在做好常规同位素示踪测井的基础上,将联合兰州大学共建核探测实验室,深化战略合作,联合开展先进核探测技术与装备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用以解决现有产业的卡脖子难题。另外,利用天然缪子的高穿透性和环保技术优势,开发出缪子先进核探测装备系统,在河南省率先开展交通、大型工程、考古等多场景应用示范研究,助力河南省科学院国家核技术创新高地建设。